说到亚洲科技强国,你可能会立刻想到韩国的半导体、日本的精密机床,它们的技术早就成了全球标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技术是否也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日韩一较高下?是否也有着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突破?
韩国的半导体是“全球公认的硬核技术”,全世界内,你几乎找不到不被三星和SK海力士撑起的电子产品。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计算机,还是你手里的耳机,背后大多有着韩国半导体的身影,尤其是在DRAM和NAND闪存这两项技术上,韩国基本上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半导体是支撑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之一,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不能离开它,韩国半导体在2024年的出口额突破了1419亿美元。
它的技术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它背后有一套“积累+突破”的秘诀,早在1980年代,其就通过大量的引进外资和技术,迅速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突破。
韩国在全球半导体技术的舞台上,拥有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资本投入,最关键的还是三星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和“技术迭代”,让其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从始至终保持领先地位。
这种“死磕”技术的态度和企业文化,也让它的半导体能够在全球的角逐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当然,也不是说韩国的半导体一直都一帆风顺。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让它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受到了威胁,而且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出口情况。
日本的精密机床,这又是一个全球制造业无法绕过的话题,你可能没见过这些机床,但它们几乎能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从汽车零部件到航空航天,再到你手机里最精密的小零件,这些不能离开日本机床的“加持”,其中,山崎马扎克就是全球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数控机床制造商之一。
它的机床精准度高到让人震惊,还可以做到0.1mm的精度,除此之外,日本的机床技术能够在全球市场占有主体地位的原因,还在于它的耐用性和技术适应性。
这些机床能够在极其苛刻的环境下持续工作,且故障率极低,这对于任何一家想在全球竞争的制造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从始至终保持着对创新的格外的重视,从始至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
中国在数字控制机床领域的进步,特别是在高精度产品的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我们与日本的差距还在,但未来能否实现“赶超”,也并非不可能。
90年代是日韩技术“飞跃”的年代,也是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两国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动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转移和全球化布局,成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的科技舞台。
日韩的企业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合作,以及大量的技术引进,实现了技术的大幅突破。
尤其是在半导体、精密机床等关键技术领域,两国企业通过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本,实现了技术的“内化”和“本土化”,牢牢把握住了全球市场的核心。
两国的成功是全球技术转移的一个缩影,也是它们现在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技术优势,能否继续保持,他们的优势产业让我好奇我国的顶尖技术有啥。
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凭借制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走到了全球科学技术竞争的最前沿。
特别是在“自主研发”这块,中国一度被认为缺乏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只会模仿别人的技术,然而,这种看法也逐渐被打破。
凭借后发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和强力支持,成功弯道超车,站到了全球的最前端, 要说中国的技术突破有多迅速,我想大家最可以感觉到的就是5G技术。
从城市到乡村,5G的信号已经遍布整个中国,根据最新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到了2024年末,中国的5G基站总数已经突破了419万个,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
甚至许多发达国家的5G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依赖中国的技术输出,而且我们的5G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助力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比许多西方国家的技术更具优势,比如,我们已开始用5G网络进行远程医疗、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依赖于5G网络的快速部署和稳定性。
而且我们5G网络的成本优势,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高端的科技应用,从而推动了全社会的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5G技术的日益成熟,让很多欧美国家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跟进,但要追上中国并菲易事,因为在网络建设、技术标准制定,甚至是全球合作方面,我们已占据了先机。
在十多年前,中国的新能源车几乎是个陌生词,市场上最受喜爱的还是燃油车,但随着政策支持、资产金额的投入和技术突破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迅速完善。
特别是以比亚迪、蔚来、特斯拉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逐渐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在2024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了70%,连续9年位居全球销量榜首,这是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国外市场也开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传统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和低能耗优势,也使得全球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和政府开始倾向于选择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型。
这背后也少不了技术研发的支撑,从电池技术到智能化控制,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准不断攀升,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企业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的领先者。
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为新能源汽车赢得了市场,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通过这一些科技的了解,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科技是怎么发展的。
回顾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最初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从模仿开始,逐渐走向自主创新,甚至在某些领域上已经领先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科技体系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
那个时候我们是世界先进的技术的“追赶者”,很多领域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通过外购、合资等方式获取技术,去加以消化。
尤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航天、信息通讯等,中国的技术积累显然不足, 然而,这样的一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了2000年以后,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这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崛起,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政策成果的体现,如今,我们已不再是模仿者,正逐渐走向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导者行列。
5G技术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代表,更多的前沿技术,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我们同样具备了赶超甚至超越其他几个国家的潜力。
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并非只是依赖于政策的扶持,还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过去,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高技术领域,技术的积累和核心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几年对STEM教育的重视,慢慢的变多的技术精英开始涌现,而且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比如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和大学,正在为中国的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智力资源”。
这种充沛的人才储备为中国的科技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让中国在很多领域能够走在前列。
而且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还通过国家级的科技项目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整个社会的科技氛围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们如今在科技领域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前沿领域,从AI、量子通信、**无人驾驶,到新能源、超级计算机,在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AI和大数据的应用上,中国的一些技术公司已领先全球,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但未来的全球竞争还是创新生态的竞争,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全球科学技术的领头羊,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其在开放创新、国际合作和科技伦理等方面的表现。
全球科学技术创新的趋势正在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开放源代码,到国际人才流动,这些都成为了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国未来的竞争力,需要考虑到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的能力,如何利用国际合作和全球资源,也将是其未来能否持续领先的关键。
中国在许多领域起步较晚,但通过战略性的规划、坚定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引进,逐渐在全球科学技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我们需要给科学技术人才一定的时间,相信即便是在韩国、日本引以为傲的半导体、精密机床领域,我国赶超他们也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青年网在2025年2月24日关于《韩报告:韩国绝大多数半导体技术已被中国赶超》报道
金融界在2020年01月08日 关于《“科技股‘吃香’ 世界上最顶尖的技术都在哪些国家?》报道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2024年9月23日关于《中国5G是怎么来实现世界领先的?》报道
界面新闻在2019年3月20日关于《「近观日本」日本精密加工为何领先世界》报道
特朗普想要通过关税战围堵中国,最终却失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中美关税战中,美国最终对华征收的关税高达145%,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美贸易实现了“硬脱钩”。
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员在考了职称后,挂靠职称证书给公司,比如会计证、统计证、建造师、电气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等。
4月15日,随着河北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责成全面整改,沸沸扬扬的招牌“变色”行动终于暂停。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处女膜未破裂影不影响罪的认定?#媒体精选计划
订婚案宣判在即男方很平静 男方已被羁押712天,当地村民谈订婚案:不理解(极目新闻)
山西“订婚案”二审维持原判,男方父亲:将当庭申述,庭上见到儿子了 比一年多前比瘦了,儿子挺坚强的 听到宣判结果没说什么
山西“订婚案”二审维持原判,男方父亲:女方没人出庭,会继续申诉#判决
美债遭遇20 年最惨抛售,人民币却走向全球第三,特朗普害怕的事发生。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一场金融格局的大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知名律师谈“订婚案”二审焦点问题:无实质性关系、鉴定意见未出先捕,影不影响判决?
焦点一:该案中,男方依据女方内裤、擦拭物、房间内的纸巾中,未检出人精斑及STR分型,只是床单上有精斑等为由,对是否发生实质性性行为,并对违背妇女意志的控诉提出质疑或反驳,其是否有法律依据?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部披露重磅案例:某国家部委工作人员张某,因个人矛盾,将窃取和出卖国家秘密作为报复同事、单位,乃至国家和社会的手段。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